3)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,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整方法,虽然不是很提倡,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。

  那就是忽略实际上的膜厚,只用仪器显示出来的数据作为参照。

  也就是说,我们不去管实际膜厚是多少,就认定仪表显示出来的结果是相对正确的,哪怕仪器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会很大。

  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标定实际的厚度,可以直接进行优化,所以比较节省时间。

  而且,对自己课题组内部的研究也没什么影响,只要找到最佳的条件,并一直沿用即可。

  不过,如果把文章发表了出去,可能会导致同行们很难重复实验结果。

  像是蒸镀传输层、电极的话,其实倒还好,因为这些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,膜厚差10%-20%,最终效率的绝对数值,可能也就差-1%,其他课题组还是可以大致重复出来的。

  但如果是一些关键性的实验操作,存在问题的话,那想要重复出来就很难了。

  现实中,确实也存在使用第三种方法的课题组,有些可能是故意想模糊实验条件,也有些可能是无意的。

  比如,张三是做有机合成的,他要合成某种化合物,参照了一篇文献。

  文献中说:“某个反应要在常温中剧烈搅拌过夜,然后……最终得到化合物3。”

  结果,张三实际重复了一遍,发现最终合成出来一了烧瓶的渣渣,点了个板,发现上面全是点,喜提一根“糖葫芦”。

  张三分析原因,发现发表这篇文章的课题组在咖喱国,文章发表日期是在夏天,而自己是在国内北方的一所高校实验室做的实验,且现在处于冬天。

  同样是“常温”,对方文献中可能是30摄氏度以上的常温,而张三自己实验室就算开着空调、暖气,常温可能也只有10-20摄氏度……

  别小看这10-20摄氏度,对于化学反应来说,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中,温度是在指数上的,换言之,如果温度相差10摄氏度,反应速率通常会相差2-4倍。

  而且,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存在活化能的,必须要外界给予的能量达到一定临界条件,才会让反应发生。

  另外,“剧烈搅拌”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词,到底转速算剧烈呢,还是1000+算剧烈呢,这都很难说的清楚。

  最后,“过夜”也比较模糊,从第一天早上7点投反应,到第二天晚上7点结束反应,一共反应36小时,这属于过夜;而从第一天晚上7点投反应,到第二天早上7点结束反应,一共反应12小时,同样属于过夜。

  “常温”、“剧烈搅拌”、“过夜”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模糊表达,如果为了准确,比较规范的写法,应该是“某个反应要在30摄氏度,搅拌下反应24小时,然后……最终得到化合物3”。

  与之类似的情况,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225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